草长莺飞,又至清明。近三年疫情的影响,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管理服务机构纷纷推出“网上祭扫”“预约祭扫”“代为祭扫”等便民服务,引导人民群众打开清明祭扫全新方式。时代在变,思想在变,先人的“收件”方式也在改变,用鲜花代替纸钱、植树代替鞭炮成了当今最“潮”的祭祀方式。
清明更“清”,让绿色成为新“方式”。“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往年,“纸灰飞作白蝴蝶”的画面已成为清明的标配,传承的仪式折射着民族文化传统的不息流淌,但时代在进步、生活在改变、仪式也理应与时俱进,祭祀是情感表达,重要的是心意而非形式。今年的清明,封闭三年的人们又有亲近自然、远行踏青的好机会,带上鲜花、树苗、水果、点心,乘着新生的春季仪式寄托哀思,用“绿色低碳”的祭扫新风表达对先人的怀念,杜绝火灾隐患,为环境保护和社会风气的风清气正尽一份力,还大自然一个“清净”的绿色。
清明更“明”,让文明成为新“常态”。“思亲莫让烟尘扰,鲜花一束慰先人”,“花香一瓣”比“高香一炷”更符合新时代文明内涵的祭扫方式,随着文明祭祀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文明、节俭、生态、低碳的祭祀方式缅怀先人,既触动人心,又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移风易俗、端正社会风气的重要内容。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文明祭祀,把纸钱换成鲜花和树木,把哀思诉诸网络,用踏青遥祭避开祭祀拥堵,推行文明低碳祭祀,树立祭祀新风尚,相信在这个晴暖的春日,“文明”定会遇上别样的“清明”。
“清”“明”的“清明”既需要改变观念,也需要长期的坚持,只有形成群众合力,才能打破陈规陋习,让文明之风在四月的土壤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