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文明网
联系我们
投稿须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www.hhwm.gov.cn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 红河州文明办主办
您的位置: 首页 > 先进典型 > 身边好人 > 红河好人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时间:2023-09-25   来源:州委老干部局   

宁家木(左三)受到表彰

“阿波”志愿服务队

朱蔚贤一家三口上电钢琴课

杨家训荣获“中国好人”称号

朱蔚贤与马瑞芳跳国标舞

宁家木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王崇信作发言

郭汉朝整理立功受奖物品

“阿波”志愿服务队队员宣传哈尼梯田保护知识

编前


  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在岗时,他们砥砺奋进,用青春和岁月谱写了辉煌篇章;退休后,他们坚持梦想,退而不休再出发,用最质朴的情怀和最真诚的心践行使命担当,力所能及为红河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我州老干部那些老有所为、余热生辉的动人故事。


  夕阳红似火 助人暖人间


  ——记红河州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离休干部杨家训


  1932年12月出生的杨家训,15岁入伍,17岁入党,不论是在工作的47个春秋,还是在离休后的岁月里,他始终用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用爱心孜孜不倦地传递社会正能量。他多次被省、州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2019年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同年被红河州评为首届“感动红河”人物。2020年,他荣登“中国好人榜”(8—9月),2021年被评为“云南好人”。


  原本可以安享平静的离休生活,但杨家训却热心于扶贫济困。2017年,85岁的杨家训做了一个重要决定,捐出10万元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我离休了,儿女也各自成家立业,我没有什么负担,想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这是我老伴临终时的遗愿,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杨家训把钱交到弥勒市扶贫办后开心地说。离休后,他曾多次积极向灾区、学校、村寨、个人等捐款捐物,一点一滴的帮扶,诠释着一名老年党员的赤子真心。


  “人活在世上,不能只考虑自己,要多为别人着想。”这是杨家训经常对儿子杨伟说的一句话。在杨家训的大家庭里有7位共产党员,“爱党、爱国、敬业”一直是杨家子孙恪守的家训。


  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离休后,杨家训积极主动参加公益活动,40余年从未间断。儿子多次要求他到昆明居住以便照顾,可今年91岁的杨家训却坚持留在弥勒,担任弥勒市离休干部“三自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协助老干部局开展文体活动,他经常告诉身边的老同志:“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离退休干部不能落后,要以有用之身,为国家和社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杨家训把初心和使命镌刻在生命里,把阳光和温暖播洒在大地上,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忠诚、责任和担当。


  退休不褪色 余热显初心


  ——记“红河好人”宁家木


  宁家木出生于1948年,2002年5月从红河州老干部休养所副所长岗位上光荣退休。他先后受到省、州等各级表彰奖励12次,被评选为第二届红河州“最美退役军人”。退休后,他努力当好服务群众的“热心人”,修史编志的“有心人”,传承京剧的“用心人”,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2003年,宁家木牵头成立蒙自京剧协会,2007年,参与组建红河州京剧协会。至今,他任蒙自京剧协会秘书长19年,在南湖公园有固定的活动场地,经常向游客表演京剧专场,每年参加州、市部门组织和社会邀请的演出20余场次,义务到蒙自市银河小学、蒙自市第一小学等学校开展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


  宁家木是蒙自市新安所镇人,20年来,他记录了前辈们讲述的地方历史,捜集查阅了20部家谱,结合明清史书、地方志书、网站资料,自费到南京等地调查,掌握了蒙自市新安所镇和部分家族500余年的历史概况。他担任《新安所镇志》执行副主编,参与《新安所镇志》的编撰工作。


  2015年,宁家木参与《蒙自民间传说故事荟萃》撰稿,参加《蒙自文化丛书》中的新安所镇、文澜镇、老寨乡的拍照、调查等工作。他义务为社会拍照,为群众免费修复陈旧破损的老照片,他撰写的100多篇文章被有关报刊登载。2017年,他应邀为新安所镇中心小学义务编辑《梦萦新安》乡土教材。此外,他应邀为新安所镇母校作“家规、家训、家风”专题讲座,参与中央电视台10频道《中国方志——蒙自》摄制工作。2020年被蒙自市评为“优秀文艺工作者”。


  老有所为,夕阳正红。宁家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发挥余热,为推进红河高质量发展贡献银发力量。


  把大爱和奉献写在红河大地上


  ——记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退休干部郭汉朝


  郭汉朝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红河某部副团级领导,转业后一直在红河州政府办公室工作。多年来,他用行动彰显对工作和社会的热爱,用满腔的赤诚赢得大家的尊敬。


  2022年,郭汉朝退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每个月自愿向党组织交纳1000元大额党费。“我日常生活节俭惯了,全家人省一省,每个月就能省出1000元。”郭汉朝说,自己这么做是为了感恩党组织的培养,传承良好家风,履行入党初心、誓言和承诺。


  在郭汉朝家中,保存着很多他资助过的贫困生照片。20年前,个旧市乍甸村11岁女孩茉莉(化名)患有大舌头病,在他的帮助下进行了手术;资助贫困学生红梅到大专毕业……多年来,郭汉朝共资助过45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去世后把遗体捐献给国家做研究,这是我们一家人的想法。”郭汉朝说。2014年,他和妻子、儿子来到蒙自市红十字会办公室,办理了无偿捐献人体全部器官的填写、登记和签名等相关手续。多年来,他们全家先后无偿献血51次,救助孤寡老人7人,救助残疾儿童2人,抢救落水儿童4人,扶持15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帮助120名退役军人创业致富,为希望小学捐赠学习读物5000余册,为困难群众捐赠资金10余万元。


  荣获红河州“五好文明家庭”“全省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等荣誉的郭汉朝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着。“我的梦想就是把我的爱洒在红河大地上,一辈子说真话、办实事、做好人。”郭汉朝说。


  幸福晚年的“甜蜜”抉择


  ——记朱蔚贤一家三口同上老年大学


  迎着清晨的阳光,92岁的父亲朱蔚贤,82岁的母亲马瑞芳和60岁的女儿朱晖3人,相约来到红河州老年大学电钢琴班,弹奏起琴键,让优美的旋律在教室里回响。朱蔚贤一家三口同上老年大学成了同学间的佳话。


  2016年退休后,喜爱跳舞和唱歌的朱晖迫不及待地来到红河州老年大学报名学习舞蹈和声乐。开启全新的生活方式后,朱晖想到一个问题:“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我和父母要怎样养老才能更幸福?”


  “陪伴是最好的孝道,老有所学,父母的生活才能更充实。”在朱晖的带动下,母亲马瑞芳也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母女俩一起学简谱、练视唱,无论是在声乐课上,还是在上下学的路上,母女俩互相陪伴。


  看着乐此不疲的母女俩,不甘被“边缘化”的父亲朱蔚贤也按捺不住了。2018年,一家三口共同到老年大学报名参加电钢琴班,走进同一间教室,成了同学。


  朱蔚贤退休前是红河学院副教授,年轻时多才多艺,爱好舞蹈和小提琴。“手有点笨,没有其他同学弹得好,有点不好意思。”92岁的朱蔚贤笑着说,虽然学得很吃力,但他不会放弃。


  自从报了老年大学的钢琴班后,每天休息时家中总会响起琴声,一家三口一起弹曲谱、谈词义,其乐融融。朱晖感慨,带着爸爸、妈妈一起到老年大学学习,收获了新知识、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生活,家庭幸福指数有了很大的提升。朱蔚贤希望退休老同志不要虚度时光,要有所学、有所乐,让自己更阳光、更自信,让晚年生活更有意义。


  不忘初心勤耕耘 一点一滴作奉献


  ——记云南省最美银发志愿者王崇信


  红河县一中原校长王崇信退休后,一直致力于侨乡文化研究与传承,担任《侨乡红河》执行主编,出版了《云南红河县马帮侨乡史料汇编》等侨乡文化作品,投身参与红河县马帮侨乡文化展馆筹建工作,成立王崇信侨乡文化传承工作室,凝聚正能量,为离退休干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银发力量。


  退休后,王崇信在红河县委老干部局的邀请下,担任县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一干就是8年。8年时间里,他带领学校班子,团结协作、克服困难,有力地推动了全县老年教育工作的发展。2015年,县老年大学被表彰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老年大学文艺队编排的节目也在全省大赛中荣获数枚金、银、铜奖。


  2021年,王崇信再次担任红河县城离退休教职工党总支书记,他带领大家围绕创建示范党支部这个目标,扎扎实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按时开展“三会一课”,每年组织开展考察学习活动,组建“五老”宣讲小分队,积极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讲活动。县城离退休教职工党总支第三支部在2022年获评州、县“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今年被确定为州级基层党建示范点。


  退休16年来,王崇信上昆明下老挝访泰国,扎根档案馆、图书馆、史志办,四处收集整理资料。至今,他主编出版了《云南省红河县马帮侨乡史料汇编》、红河县离休干部回忆录《闪光的足迹》、红河县支边干部回忆录《无悔的青春》等反映地方党史和侨乡文化书籍12部、共300余万字。


  2017年至2019年,他义务承担县党史馆、县马帮侨乡历史文化馆两个展馆的资料和展品收集、整理、布展等工作,协助收集历史文化展品400余件。他还义务为前来观展的群众作讲解,为县级中青班授课。今年,王崇信成立了侨乡文化传承工作室,他正忙着一户户收集老照片,准备编辑《老照片中的侨乡迤萨》一书。同时,王崇信和22名老年党员组建了“红烛银发志愿服务队”,看望住院的老年党员,为行动不便的老年党员送学上门,积极参与创文创卫活动,回到校园与新教师开展传帮带座谈活动。


  王崇信的退休生活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他常说,退休了力所能及为党和人民做些事,才能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


  梯田“阿波”守护良田沃土


  ——记元阳县梯田“阿波”志愿服务队


  2021年,元阳县梯田“阿波”志愿服务队成立,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积极参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传承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阿波”们忙碌的身影就像倒映在梯田里的夕阳晚霞,格外红艳。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赤诚初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能量。


  他们是哈尼梯田的“守护人”。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不仅是元阳的“标签”,也是红河州文化旅游最具特色的亮丽名片,更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志愿服务队深刻认识到,保护好哈尼梯田,就是守住了元阳人民的根。他们到梯田田埂上巡田护水、清理垃圾,开展“呵护梯田山水,守好良田沃土”志愿服务活动,还举办了庄严的“大抓哈尼梯田保护利用”宣誓仪式。利用“我为二十大建言”、县情通报会、元阳发展座谈会等契机为哈尼梯田保护利用提出建设性意见50余条。


  他们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人”。“阿波”们充分用好用活自身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服务队成员李文香为县处级领导干部和各级党员干部讲解党史30余场次,覆盖3000余人次;李克龙积极参与易地搬迁安置点小区举办的“籽籽同心”课堂志愿服务活动,向广大少年儿童讲述民族团结故事;李林桓进社区讲述红色故事……服务队成立以来,共计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6场次,带动身边党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100余人次,为红色文化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们是乡村振兴的“领路人”。“阿波”们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研访谈,掌握村情民意,围绕乡村振兴,就如何推进乡村“五个振兴”出谋划策,提出合理化建设性意见、建议140余条。“阿波”们还积极参与到“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中,为家乡的发展、建设建言献策。同时,利用回乡走亲访友等时机,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常、聊发展,倾听群众心声愿望,宣传乡村振兴政策,主动收集有关人居环境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改造等民情民意87条,提出建议36条,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本版文图由州委老干部局提供


编辑: 杨幼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