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银发人才“宣传队”作用
组织退休老干部组成宣讲团,利用参加各种节庆、人居环境提升等机会深入城乡社区、中小学校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家风家教好故事,用“朱子家训”、“百忍家风”等身边的好传统好人好事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积极向善向上。目前共举办政策宣讲会、家风家教故事分享会260余场次。中秋和国庆双节期间,全县47名银发人才、191名银发志愿者主动参与开展文艺演出14场次、传统礼仪展演21场次,用实际行动演绎讲好建水的好人好事和发展故事。
发挥好银发人才“智库队”作用
出台《建水县银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古城银发助力基层治理方案》等工作方案,制定《致全县离退休干部的一封信》发到全县各单位和64个离退休党支部,向全县4500余名离退休干部发出助力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倡议,截至2023年10月全县报名参加的银发人才114人、银发志愿者2200人,组建了银发志愿服务队28支,建立建水县银发智库,激活老干部发挥作用的“动力源”,积极为促进建水经济社会发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发挥好银发人才“薪火队”作用
“千年古城”“千年建水紫陶”是建水的两张亮丽名片。建水古城内的东门楼、文庙及众多的街、巷、寺、庙、井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的代表,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建水祭孔礼仪、建水紫陶的制作技艺等,能够历经千年而永保生机活力,靠的是一代代大师和紫陶工匠的薪火相传。在建水文庙,文化类银发人才王兴祥、杨章文等10余名老艺术家们每年都参与中国红河·建水孔子文化节的实景演出、祭孔祀典、崇圣礼乐、“儒家三礼”等活动,庄重而简朴的祭孔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充分感受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银发慧眼识非遗,照亮紫陶前行路。”在马成林、陈绍康、谭知凡等一批银发人才的带动下,“质如铁、明如镜、声如磬、润如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这一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建水银发紫陶人才团队的23名银发紫陶人才通过多次对建水境内的龙窑遗址和相关陶瓷考古点发掘进行田野调查,出版了《建水紫陶工艺》一书,把杂乱无章、散落于民间的紫陶制作技艺归纳为泥料制备、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六大工序,构建了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的理论系统。带动建水紫陶人才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共有高职40人,中职300余人,初职500余人,初步形成了建水紫陶老中青梯型人才队伍,建水紫陶以乘风破浪之势,走出建水,走出云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近年来,建水紫陶已成为云南省“工美杯”展评的主角,成为国家级工美、陶瓷展会不可或缺的亮点,每年都能收获数量可观的省级、国家级奖牌、奖状,在第十四届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赛上,建水紫陶就获得13项金奖、16项银奖、8项铜奖的殊荣。
发挥好银发人才“振兴队”作用
充分发挥建水县银发党建综合体的作用,通过党建引领“满天星”聚成“一团火”,加速银发人才聚集“叠加效应”,借助综合体内银发建言献策站,通过工农业生产考察、银发下基层等方式,组织离退休干部深入乡村、企业开展“桑榆献策产业壮·银发助力农村美”“银发助力生态美·夕阳辉映河水清”系列行动,形成“团队联系到基地、专家帮助到村寨、技术指导到个人”的服务机制,有效整合银发人才优势资源,为基层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目前建成银发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示范站(点)11个,成立银发志愿服务小分队14支,64个离退休党支部组织银发志愿服务队开展“党建+”系列活动发挥余热66场次,提供服务4000余人次。
发挥好银发人才“先锋队”作用
节假日期间,古城区的银发大妈志愿服务队主动深入古城的大街小巷,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家”游站、移动导游台等,开展街面垃圾清扫、维护交通秩序、劝导不文明行为、为游客提供便民服务,用银发力量为古城旅游添“温度”。以银发救火队作用发挥为主线,推进“古城红˙银秀芳华”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动员公、检、法退休干部积极加入“银发救火队”,充分发挥司法系统老干部优势,在“法治小巷”建设中积极为上墙内容把关,主动担当“法治小巷”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法律知识和讲解生动有趣的法治故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及时为群众提供各种法律服务,引导群众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好习惯,推动平安和谐建水建设,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