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各地各校持续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在做好“双减”中科学教育加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水平、拓展丰富课后服务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心关爱特殊学生、深化体教融合、强化家校社协同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典型案例。
为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效应,云南省教育厅推广了第六批25个典型案例,其中,弥勒市第一中学、弥勒市第一小学2个典型案例上榜。
弥勒市第一小学:“1+N”模式践行“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为实现“三个还给”(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学校积极探索“双减”工作精细化管理新路子,以“1+N”(即工作机制+具体工作措施)模式践行课后服务新举措,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调查研判——科学设置课程——创新辅导形式(全校辅导、年级辅导、班级辅导、社团辅导)——完善保障机制(保障服务师资、保障服务时间、保障服务地点、保障服务内容、保障服务质量)的工作机制。
二是组建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立足本校教师资源,通过教师研讨会、培训会,培养了一批具备理论讲授、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强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聘请一部分热心公益、办学规范、师资专业的校外培训机构专业人士担任校内兴趣班辅导老师,教授书画、围棋、乐高、创客、拉丁舞、街舞、篮球、足球、书法、珠心算等内容。
三是充分开发课后服务项目。学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设有校本活动课程、自主学习课程、社团兴趣课程(包括艺术类、语言类、科技类)共计48个服务项目。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自主选择,学校根据学龄及教学实际灵活编班,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
弥勒市第一中学:“三举措”推进“双减”工作落实
一是规范作业管理制度。
二是完善课后服务流程。结合学校实际,打造适合学生学情的“选课走班”套餐,初中部14个教学班665名学生按照兴趣及专长自主选择课后服务课程。
开设涵盖体育艺术、剪纸、版画、写实手绘、钢琴、手鼓、吉他、架子鼓、流行演唱、舞蹈等多个项目的兴趣服务班,学校将学生按不同的服务项目编班,展现课后服务绚丽多彩、活力迸发的新面貌。
三是完善“双减”管理制度。制定《弥勒市第一中学课后服务工作方案》,明确课后服务工作原则、服务安排、实施程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员工激励考核机制,鼓励和支持教职工在按质按量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并获得适当的劳务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