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文明网
联系我们
投稿须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www.hhwm.gov.cn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 红河州文明办主办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校园
照亮残疾孩子成长之路
时间:2022-07-18   来源:云报客户端    作者:饶勇 黄翘楚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特校”)始终坚持以“为残障孩子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发展奠基”为办学宗旨,健全完善康复服务和教学服务两大体系,使残疾孩子拥有公平、幸福、尊严的受教育权利,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地生活。
    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经过一年的学习,她学会自己吃饭了!”看着二年级学生李美衣着整洁,自己端着碗吃饭的样子,班主任李雪娟欣慰地说。
    李美来自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一个哈尼族家庭,自幼智力残疾又有语言障碍,且母亲出走、父亲监护缺失,在特校,李雪娟对她倾注了浓浓的爱。每天从吃饭、穿衣、洗澡、如厕这些小事开始,不厌其烦地对她进行示范、训练与纠正。在李雪娟母亲般的呵护下,李美不仅逐渐学会基本生活技能,还学会了与师生交流,变得开朗、活泼、有礼貌。
    在特校,有许多像李美这样因家庭、经济等诸多原因被送来的残疾孩子。类似自己吃饭这样简单的“一小步”,对他们来说都是迈向自主生活的“一大步”,背后需要老师付出艰辛的努力。
    “一般来说,孩子们入学后,老师要用两年左右时间,教会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再用两年左右时间,教会他们手语、盲文。到小学毕业,他们和普通孩子已经没什么区别了,高中毕业时也能掌握一技之长。”拥有34年教龄的龙秀高老师说。
    1985年4月,红河州在建水县开办州聋哑学校(后改为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一代又一代特校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办学宗旨,制定实施《教学质量振兴计划》《职业教育提升计划》《养成教育雨露计划》等一系列措施,以思政课堂、学科整合、德育讲座、升旗仪式、辩论演讲、调查实践、校友故事、经典熏陶、文艺载道、养成教育为“十大抓手”,积极推进特校与普通中小学的双向融合。
    以落实“三维目标+康复目标”的“3+1”课堂教学目标为重点,特校注重一人一案,强化教育科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及康复质量。学校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为基础,积极探索各类残疾学生体育运动形式,持续强健学生体魄。以提升美育水平为方向,重视书法、美术、音乐教学,积极推进第二课堂课程化管理,开设音乐、美术、篮球、陶艺等14门选修课,全面推进扬长教育,被认定为“国家级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以深化劳动技术教育为突破,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管理,突出生存、生活、发展需要,制定个性化劳动技能教育课程菜单,强化学生自我服务能力培养。
    如今,特校已发展成为拥有在职在编教职工84人、30个教学班、在校生361人,覆盖三类残疾人士的学前教育、普职教育和职后教育相融合的综合性学校。
    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人生
    身患残疾的杨云文来自建水县临安镇狗街村,为了让他尽早接受教育、融入社会,家里人将他送到特校学习。
    特校开办了紫陶工艺专业,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提供一条接受职业教育的途径。通过刻苦学习,杨云文熟练掌握了建水紫陶粘接技术,2018年获得中等职业教育文凭。毕业后,杨云文每月能有8000余元收入。
    几年中,杨云文攒下30余万元建起一幢新房。2021年,杨云文得知学校要设计生产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主题的紫陶作品后,他主动请缨,接下了粘接1000多个杯子的任务。他说,想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恩。
    “国家这么强大,发展形势这么好,我要去‘看看’。”从特校视障推拿按摩专业毕业的李才仙说。这位来自绿春县的哈尼族青年此前从未走出过云南大山,在学校,他掌握了推拿按摩技术,先后在北京、上海工作。据介绍,特校推拿按摩专业的毕业生月工资收入普遍在4000元以上,学生们通过学习,得以自食其力。
    为了让残疾学生有更多机会活出精彩人生,特校决定走职业教育与残障特点、产业需求双结合的路子,区分不同类别学生,开设不同专业,“做大”听障学生紫陶制作专业,“做精”视障学生保健按摩专业,“做特”探索培智学生包装盒制作专业。
    从2009年起,特校先后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建设4706平方米的紫陶实训实习区和包装盒厂,拥有校外就业实习基地3个、校外教学点1个。采取专兼结合、内外补充的形式,建设特色鲜明的职教教师队伍,8名教师获得国家二级陶瓷工艺师资格、3名教师被评为云南省陶瓷艺术大师。采取职业教育与勤工俭学有机结合方式,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生基本实现免费学习,累计培养学生300余人,其中培养职高学生140余人,有40余名学生取得全国陶瓷装饰工和成型工证书、12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陶艺比赛及作品展示中获奖。
    目前,特校毕业后从事紫陶生产的学生月收入普遍在5500元左右,技术精湛的毕业生月收入甚至超过2万元。该校毕业生沈路程在2020年全国陶艺技能大赛中荣获金奖,被认定为建水县紫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办特色残疾人终身教育学校
    “今年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无论行为习惯,还是学习基础,都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特校老师们高兴地说。这一切,得益于国家学前语训康复项目的助力。
    从2018年开始,特校开设学龄前听障儿童康复训练班,对60多名人工耳蜗术后儿童及助听器适配儿童开展学前康复和教育。通过努力,这些孩子绝大多数融入了普通小学。从他们身上,特校人认识到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经过积极争取,由特校实施的特殊幼儿园建设项目已完成项目报批、设计,即将进入建设阶段。
    按照全省残疾人事业“百十千万”计划,特校在获批举办红河州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的基础上,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向两端延伸”的发展思路,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目前,特校正抓紧推进以职业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试点改革,认真实施学科教学、康复技术、职业教育“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积极推动劳动技术教育、职业预备教育、勤工俭学工作的深度融合,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3+2’特殊高职办学,开办州特艺职业培训学校,把学校建成一个全学历、多形式的‘普职融通、普特融合’的特色残疾人终身教育学校。”展望未来,校长李德充满信心地说,“特殊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灿烂。”


编辑: 杨幼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