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底色要擦亮,绿美必先行。近年来,石屏县坝心镇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生态、宜居、文明、和谐”工作目标,大力开展乡村绿化美化三年行动,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美坝心建设。
坝心污水处理厂
抓治理,“治”出干净整洁。坚持立足农村实际,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深入开展整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粪污乱排、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五治”行动。一是农村生活垃圾“应收尽收”。采取“上级资金争取一点、政府补助筹集一点、项目资金整合一点、群众缴纳一点、社会资金补充一点”的方式综合筹措运维费用,全镇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处理率达70%,“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模式基本实现。二是农村生活污水“分类施治”。结合坝心实际,以“并网入厂”、“一体化”设备处理、氧化塘应急处理、资源化利用四种方式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因地制宜,做好污水收治。三是农村厕所革命“重建重管”。在建设前与各村签订责任书,明确公厕管理维护问题,杜绝建成后无人管理或者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截至目前,坝心镇自然村公厕覆盖率达100%,异龙湖流域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5%。
乡愁记忆馆
抓建设,“建”出绿美村庄。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号召党员干部响应“干部规划家乡”工作,积极返乡投身村庄规划建设。坚持村民主体、村党支部主导、乡镇把关、县级部门指导的乡村规划模式,“一村一策”编制村庄规划,让规划接地气、顺民意、易实施、好管理。二是突出乡土特色。倡导“田园风光是农村最美的风景,蔬菜林果是农村最好的绿化”的理念,对拆临拆危后腾退的空间,建设“五小三公一体系”设施,既符合群众需求,也让农村更有农村的味道。三是挖掘乡村文化。注重挖掘不同村庄文化特点,搭建平台进行有效展示,以文化吸引人、留住人。如,在桥头村,围绕个碧石铁路和粮食安全主题,探索“党建+文化”模式,打造以交公粮为主题的“乡愁记忆馆”,融入乡愁记忆,实现一馆多用。
抓培育,“培”出特色产业。一是抓实业态置入。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坝心镇经历了仅仅注重人居环境整治的1.0版本示范村如龙港村、陆来村、白果咀村等。植入乡愁酒吧、乡愁美食、乡愁记忆馆等乡村旅游业态,忽略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2.0版本示范村如桥头村。以及让村庄既有良好人居环境,又有文旅业态,更有集体经济的3.0版本示范村如白浪村。通过统筹全镇一盘棋规划,逐步实现每年都有新变化,每年都有新亮点。二是抓实集体经济。探索以党建引领探索多村共股,异地经济发展,推进“1+N”异地置业模式,集中精力、资源、管理和人力做大一家,带动多家,以强带弱、示范带动全镇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坝心社区为示范成立村集体全资企业,创办特色米线厂、桶装水厂等实体公司,参与集镇公共设施运维管理。三是抓实特色产业。做强一产,全力支持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挖掘高效农业和新农人示范典型。扶持二产,发展冷链物流和杨梅精深加工,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既为水果加工销售“兜底”,又带动本地劳务用工,为群众增加收入。探索农文旅融合“三产”,紧扣“一湖两城”“滇南最美乡愁之旅”总体规划,谋划推进“公园·1936”农文旅融合项目,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抓管理,“管”出文明乡风。一是“五式协商”商治理。积极开展群众“点题”、干群“议事”、接访“说事”、网络“论事”、干部“问事”的“五式”民主协商活动。通过创新村级议事协商实践,推进村级事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探索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村级议事协商制度。二是制度建设扬正气。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家风家训,设立善行义举榜、红黑板、最美家庭评选,进一步革除陋习,转变陈旧固守观念。不断选树“五好家庭”“新时代好少年”“文明家庭”等典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弘扬社会风尚。三是志愿服务暖人心。以党建带群建带妇建为抓手,成立15支志愿服务队,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异龙湖保护治理、文明交通、绿美村庄、绿美湖泊、互帮互助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和新时代文明实践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家庭系列活动,为乡村治理植入新载体。
下一步,坝心镇将持续巩固龙港、陆来、新街、白果咀等建设成果,持续提升桥头、白浪、沙坝、龙井等品味品质,全新打造坝心、海东下寨等新节点,把这十个村连成片、串成线,努力在异龙湖周边构建“和美十村、绿美坝心”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