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文明网
联系我们
投稿须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www.hhwm.gov.cn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 红河州文明办主办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明培育 > 移风易俗
【典型案例】移风易俗让龙普旧寨村从“面子”美到“里子”
时间:2022-09-26   来源:红河县文明办   

龙普(航拍05).bmp

改头换面易,移风易俗难。推进移风易俗、摒弃陈规陋习,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红河县龙普旧寨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州县党委工作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谋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在党支部的带领下,龙普旧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美丽家园,乡风文明建设和文化振兴取得积极进展。2021年被省级评为“美丽村庄”。

微信图片_20220903125143.jpg

看准“切入点”,改善环境,扮靓“面子”

村庄美丽是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体现,龙普旧寨村坚持把环境卫生整治作为推进迎风易俗的“当头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龙普的山山水水,从守护绿水青山中塑造村子发展的金山银山。一是坚持环境卫生是基本民生原则。打响环境卫生整治“当头炮”,以良好的环境卫生激发群众乡村建设的主人翁意识。2021年以来,全镇投入70万余元开展村庄美化亮化绿化行动,专项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畜禽放养等顽瘴痼疾。收缴垃圾清运有偿服务费,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扎实做好道路建设、路灯安装等颜值提升工程,打造可以卖风景的“乡愁”。二是坚持项目带动共同参与原则。树牢“项目为王”意识,以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惠民生的项目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主动参与乡村建设。投资232万的龙普旧寨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393万的竹艺展销中心建设项目,解决乡村建设的大头问题,带动群众投工投劳解决细节问题,乡村建设实现全方位、无死角推进。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和谐建设原则。立足资源禀赋,积极学习内地县市经验做法,取长补短唱出自己最美“山歌”。龙普旧寨立足400余年竹编历史文化,围绕“竹”字写好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提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造等文章,村庄建设取得良好效果。2021年,龙普旧寨被评为省级美丽村庄。


微信图片_20220903125223.jpg

找准“落脚点”,压实责任,做细“里子”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龙普旧寨村坚持通过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一是建强支部班子。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性强、能力强、作风强、群众认可的致富能人、创业能手充实进村党支部班子,按照“党支部建设类、日常生产生活类、财务经济类、矛盾纠纷类”4个类别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解决。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村级所有重大事项全部经党支部会议研究讨论决定,所有实施项目费用坚持按期公开,接受全村党员群众监督,确保村内事务程序化、公开化。二是党员引领带头干。积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根据村庄位置划分了四个党员责任区,主要职责就是督促好环境卫生、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做好疫情防控等。通过党员带头,辐射带动责任区内群众积极参与村庄建设全过程。三是能人带动创新干。发挥好乡贤能人作用,充分利用乡贤能人的手艺、资源、声望扎实推进村庄建设各项工作,促进乡村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龙普旧寨3个老人手艺人利用三周时间打造了民心亭,供群众休闲娱乐。乡贤能人发达不忘家乡人,无私奉献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感染了广大村民,造就了群众勤劳互助、团结向善、服务大局的淳朴民风。四是群众自觉全员干。通过干部示范、党员和能人带动,广大群众在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提升等各项农村工作中逐步唤醒了“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踊跃参与村庄建设,纷纷自觉完成门前“五包”责任制、全村环境卫生大整治等村规民约确定事项,乡村治理有力有效。

微信图片_20220904093302.jpg

瞄准“着力点”,移风易俗,打牢“底子”

龙普旧寨村紧盯乡风文明建设,明确“什么事可办”“什么事不可办”“什么事在什么范围办”,使村规民约从“选择性遵守”变为“强制性约束”。一是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发挥村规民约刚性约束作用,组织村组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共同商定结婚彩礼、红白宴席、操办规模和随礼标准等事宜,形成“婚丧喜庆公约”,使村规民约“小规章”成为群众办理婚丧嫁娶事宜的“硬杠杠”,今年以来红白理事会已累计为群众操办了10多场红白事,节省经济开支3万元以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改变了群众爱面子、好攀比的传统观念。二是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和志愿服务小分队。带头开展收家治家、文艺演出等活动,积极参与妇女儿童关心关爱工作和邻里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有效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农村文明含金量,今年以来共组织志愿服务活动80人次,开展收家治家、提升人居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等9次,调解群众纠纷7次,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场次,培训村民330人次。三是做好群众素质、技能、收入提升。依托“三最六学”实践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驻村队员“小讲堂”、红领巾“小课堂”等载体,把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方针武装到群众头脑中,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带领手艺人到昆明等地考察学习,邀请专家进村培训3周,有效提升村民技能,提升竹编品质,产品价格由15元、30元不等提高到50元至100元不等。认真落实好人均纯收入在1万元以下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三年增收专项行动。稳住在外务工460人左右的就业率,确保1300余万元的务工年收入;年发放鱼苗6000公斤,预计增收140余万元;提升竹编产值,力争由年户均7000余元实现翻番。2021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16213元,2022年人均纯收入力争达18000元以上。

微信图片_20220904093025.jpg

微信图片_20220922210624.jpg


编辑: 杨幼媛